• 科普 | 少小离家老大回,你了解中华鲟吗?

    科普 | 少小离家老大回,你了解中华鲟吗?

            4月22日,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怀抱。
            现场浩浩荡荡,“鲟二代”们坐着“滑梯”游进了长江。
           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,距今已有1.4亿年历史,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也是活化石,有“水中大熊猫”之称,具有重要的科研、生态等价值。
            今天,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,中华鲟。
            少小离家老大回
            中华鲟是中国独有的古老鱼类,生在长江,长在大海,对家乡具有本能的归属。作为洄游鱼类,十几岁到达繁殖期的中华鲟将长途跋涉回到故乡,在江里滞留一年,于江河上游水流湍急、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,在第二年10月聚集于产卵场繁殖。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,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。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,在大海里生长。
            饮食习惯
            中华鲟是大型底栖鱼类,主要在河流、海洋底层活动。幼鱼期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,如水蚤类、蜻蜓幼虫、植物碎屑等类;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、蟹类及小鱼为食。
            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,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,食物以鱼和蟹为主,还有虾和头足类等。
            它们嘴前面发达的嗅觉感应器官,可以帮助它们找到埋藏在砂层底下的小型鱼类、小螃蟹、小虾等。所以游泳的时候,中华鲟看上去像小狗一样在水底嗅来嗅去。
            现状研究
           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、水质污染、航运干扰、江底挖砂等问题,这种历经1.4亿年、曾经与恐龙并存的古老鱼类面临着濒危的命运。每年洄游至长江产卵的野生中华鲟逐年递减。
            保护中华鲟,对于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,维护生态平衡,促进长江生态大保护具有深远意义。中华鲟作为长江水系水生野生动物旗舰物种,它的生存状态直接反映了母亲河长江的生态状况。
            它的保护和繁殖与长江整体的鱼类资源保护息息相关,也与恢复长江自然生命力紧密相连。
            推动长江大保护既是一场攻坚战,也是一场持久战。长江生态好不好,中华鲟有发言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