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十种节水技术

    近几年,我国加快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,各地结合实际,因地制宜地总结和推广了以下十种节水技术:(1)渠道防渗技术。目前,全国灌区渠道总长度为300多万公里,其中土渠占80%。土渠输水水的利用系数一般只有0.4-0.5,差的仅有0.3左右。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,可使渠系水的利用系数提高到0.75-0.85。此外,渠道防渗还具有加大过水能力、减小过水断面、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、节省土地等优点。渠道防渗是我国当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重点。根据渠道防渗所使用的材料进行划分,我国目前主要采用混凝土衬砌、浆砌石衬砌、预制混凝土与土工布复合防渗等型式。近几年,每年完成渠道防渗约5万公 . . .

    获取更多 →
  • 中国水资源分布及现状

    我国水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时、空分布不均衡和水、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的显著特征。我国地域辽阔,跨跃高、中、低三个纬度带,由于东西距海的远近、南北纬度的高低相差大,全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,总的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。我国地表径流的分布趋势,基本上与降水量相似,但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比降水量更为严重。总的来说,南方水多、人多、地少;北方地多、人多、水少。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%,人均占有水量约为全国均值的1.6倍,亩均占水量为全国均值的2.3倍。其中,西南诸河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全国均值的15倍,亩均占有水量达全国均值12倍。北方片中黄河、淮河、海 . . .

    获取更多 →
  • 地球的自然环境由大气圈、水圈、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,水圈包括地球上所有形式的水,其总储量达13.86亿立方千米,极其丰富。其中96.5%是海水,约覆盖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%,因其含盐量高,通常不能作为淡水资源直接被利用;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总量约为0.35亿立方千米,占总储量的2.35%,其中深层地下水、两极和高山的冰川与永久雪盖、永冻层底冰等占淡水资源总储量的99.86%,是静态水量,很难为人们所利用。人们常说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们经常取用的,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,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量,这部分水量也就是自然界水循环中 . . .

    获取更多 →
  • 什么是水库?水库的类型有哪些?

    用坝 、堤、水闸、堰等工程,于山谷、河道或低洼地区形成的人工水域。它是用于径流调节以改变自然水资源分配过程的主要措施,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。水库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3000年。早期的水库由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一般较小,近代水工建筑技术的发展,兴建了一批高坝,从而形成了一批巨大的水库。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库不多,规模较小,以后兴建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水库,到1985年为止有83000多座。类型根据水库的位置与形态,其类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:①山谷水库,系用拦河坝横断河谷,拦截天然河道径流,抬高水位而成,绝大部分水库属于这一类型;②平原水库,系在平原地区的 . . .

    获取更多 →
  • 城镇供水与工业用水的异同

    以要求的水量、水质和水压,供给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。又称城镇给水。城镇生活用水分为:居民日常生活用水,如饮用、洗涤、宅院绿化等用水;市政公共用水,如商业、服务业、学校、医院、消防、城镇绿化、街道喷洒、清除垃圾、市区河湖补水和城郊商品菜田用水等。工业用水主要为冷却、洗涤、调温和调节湿度等用水。城镇供水水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。地表水包括江河、水库、湖泊和海洋中的水。地下水包括井水、泉水和地下河水等。供水系统分为取水、输水、水处理和配水四个部分。取用地下水多用管井、大口井、辐射井和渗渠。取用地表水可修建固定式取水建筑物,如岸边式或河床式取水建筑物;也可采用活动的浮船式 . . .

    获取更多 →